七月的皖东大地,绿意盎然,承载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记忆的小岗村,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管淑波带领9名同学组成“小岗精神照前路,先辈足迹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探究,奔赴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参与2025年全国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前,团队成员通过查阅史料、召开筹备会等,对小岗村“大包干”历史、沈浩同志事迹及乡村振兴现状做了初步了解,更带着“如何让小岗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焕发新活力”的思考,期待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寻找答案。从理论课堂的思想碰撞到纪念馆内的历史回溯,从田间地头的劳作体验到企业基地的发展探访,再到跨区域的自主调研,成员们以多元视角触摸小岗精神的时代脉搏,让青春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收获成长与蜕变。

夯实思想根基,领悟精神内涵
实践活动伊始,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小岗村专项社会实践第一期开班式暨凤阳县小岗村第二届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如期举行。团省委、团市委、小岗村党委及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单位代表齐聚一堂,不仅为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更从政策支持、校地合作等层面,为大家勾勒出此次实践的意义与方向。

开班式后,两场高规格的专题报告接踵而至。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带来的《弘扬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以小岗村从“大包干”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深入剖析了小岗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实践形态——从1978年打破“大锅饭”的勇气,到如今推动产业升级的魄力,让成员们明白“敢闯敢试”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小岗人血脉的行动指南。随后,省团校老师主讲的《大包干精神解析》,则从历史背景、核心内涵、现实启示三个维度,结合当年村民秘密商议“大包干”时的细节故事,将“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内核拆解为可感知、可学习的行为准则,让大家对这段改写中国农村发展历程的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安徽科技学院赵仁青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专题理论学习。教授结合青年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青年要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的深刻内涵,引导成员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思考如何以青春之力回应时代召唤。


在专题报告与分场座谈中,《小岗1978: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更是让理论学习达到高潮。关友江、严金昌等“大包干”亲历者亲临现场,用带着乡音的讲述还原了当年按下红手印时的忐忑与坚定:“那时吃不饱饭,再不闯一条路,全家都可能饿肚子”“18户人家,按下手印就等于签下‘生死状’,但为了能让日子有盼头,值!”朴实的话语里,藏着最动人的初心。成员们不仅理解了理论学习中的困惑,更深刻体会到小岗精神背后“敢为人先”的勇气与“为民谋福”的担当,为后续的实践活动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触摸红色记忆,延续精神血脉
理论学习的积淀,让团队对小岗村的历史充满了更真切的向往,实地走访与沉浸式体验,让那些曾经停留在文字中的故事变得鲜活可感。第二天下午,团队走进大包干纪念馆。刚踏入馆内,一幅巨大的“十八颗红手印”浮雕便映入眼帘,泛黄的契约纸上,18个模糊却坚定的指印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瞬间将成员们拉回1978年那个寒冬。讲解员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旧农具、粮票和村民当年的生活物件,细细讲述着“大锅饭”时期的困顿:“那时全村人每天累死累活,年底还是分不到足够的粮食,不少人家连过年的口粮都凑不齐。”在“秘密会议”场景复原区,昏暗的油灯下,18位村民围坐的蜡像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压低声音的争论与最终下定决心的沉重叹息——正是这场冒着“坐牢杀头”风险的抉择,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吃不饱饭”到“温饱有余”,从“集体耕作”到“分田到户”,纪念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在诉说着小岗人“敢闯敢试”背后的生存勇气与变革决心。


走出大包干纪念馆,沈浩纪念馆内的氛围则多了一份深沉的感动。沈浩同志生前用过的保温杯、磨损的运动鞋、写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一件件带着生活温度的遗物,无声地讲述着这位“第一书记”六年扎根基层的故事:为了修通村里的“致富路”,他一次次跑部门争取资金;为了留住招商引资的企业,他在村民大会上拍着胸脯承诺解决难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日程表上还记着要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大家驻足在沈浩纪念馆内,“要想富,先修路”“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等朴实话语,让“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具象化为可学可做的榜样。


最后的情景思政课《1978:十八个红手印》,更是将历史探寻推向高潮。在“村民小屋”里,演员们用方言演绎着当年村民们从犹豫、争论到最终下定决心的全过程。“要是搞砸了,咱这18家的汉子都得去坐牢!”“可再这样下去,娃们都要饿坏了,不如拼一把!”当饰演队长的演员颤抖着按下第一个红手印,其他“村民”纷纷跟进,18个鲜红的指印在契约上逐渐排开时,现场一片寂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成员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深刻体会到“红手印”背后不仅是对温饱的渴望,更是对改变命运的决绝——这正是小岗精神中“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最震撼的底色。从纪念馆的实物见证到情景课的沉浸体验,团队成员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不仅读懂了小岗村的故事,更触摸到了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血脉。


投身田间地头,感受发展脉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成员深知,要真正理解小岗精神的内核,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在亲身体验中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清晨六点,小岗村的责任田里已响起了簌簌的劳作声。团队成员们早早集合,在社会实践负责人的指导下,参与“分田到户——责任田劳作体验”。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进脚下的泥土里,片刻就被吸收——这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也终于明白,1978年小岗村村民签下“生死状”搞“大包干”,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坚韧。当清晨的阳光洒满田野,看着自己亲手打理过的地块变得整齐利落,一种踏实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诠释“埋头苦干”的小岗精神。


午后的企业参观,则让大家看到了小岗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图景。走进匠心葡萄园,连片的藤架下,套着防护袋的葡萄挂满枝头,负责人讲解着“生态种植+订单销售”的模式,成员们一边记录,一边询问葡萄的品种改良、市场销路等问题,对现代农业的精细化运营有了直观认识。在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大家参观了产品展示厅等,了解到企业如何依托小岗村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将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形成“企业+农户”的共赢模式,深刻感受到产业振兴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随后,实践团来到电商直播基地,直播间的墙上挂满了小岗村特产宣传海报、架起的多机位直播设备,仍能让人想象到这里直播带货时的热闹场景。负责人介绍,基地通过培训主播、对接外部流量资源,已帮助不少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这让同学们对“数字赋能乡村”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最后,实践团来到小岗村村宿,古朴的院落、墙上挂着的农家用具,仍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夜幕降临,晚会在小岗村大酒店内拉开帷幕。同学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舞蹈、歌曲,舞蹈里有对小岗精神的赞美,歌声中饱含着对乡村振兴的憧憬,这场属于实践团成员的联欢十分热闹,大家在表演与喝彩中交流着几日的见闻,分享着劳动后的感悟,让疲惫的身体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舒展,也让这份共同的实践记忆更加鲜活。

从清晨的田间除草到午后的产业探访,再到夜晚的联欢交流,这一天的实践如同一条纽带,将历史与现实、劳作与思考、个体与集体紧紧相连,让实践团成员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小岗精神从来不是停留在纪念馆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田间地头的实干,是融入产业发展的创新,更是代代相传的奋斗热情。
自主探索研究,深化学习成果
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更在于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有分量的成果。为让调研更深入、视角更多元,实践团创新性地采取“分兵作战”模式,兵分两路开展自主调研,用脚步丈量乡村与城市的发展脉络。
一路成员奔赴明光市,首站来到明光市规划馆。在光影交织的展厅里,通过巨大的沙盘模型、动态的规划影片,大家系统了解了明光市从历史沿革到现代发展的整体布局,特别是其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蓝图。随后,团队走进大井眼天然泉饮水有限公司,参观了泉水开采、净化、灌装的全流程生产线。负责人介绍,企业依托当地优质的天然水资源,不仅打造了特色饮用水品牌,还通过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参与乡村公益事业,积极反哺地方发展。成员们边看边记,不时追问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产品市场拓展等问题,将食品与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深入思考“特色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




另一路则前往凤阳县,在凤阳县博物馆开启了历史文化探寻之旅。馆内陈列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明清时期的漕运史料、近代的革命文物,串联起凤阳从古老县城到改革热土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关于“凤阳花鼓”的非遗展示,让大家在韵律与故事中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团队来到凤阳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在传统酿造车间,蒸馏的酒香扑面而来,老师傅们遵循古法技艺,将当地盛产的粮食转化为醇厚的美酒。通过参观发酵池、储酒库等,成员们了解到传统产业如何在坚守工艺传承的同时,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实现品质提升与品牌发展,对“产业融合中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傍晚时分,“小岗精神照前路,先辈足迹践初心”实践团队成员在团队指导教师管淑波的带领下,共同前往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李主任围绕“小岗村党建的引领作用”开展座谈会。李主任结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详细介绍了村党委在带领村民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完善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生动展现了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实践团成员积极与李主任交流互动,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基层党建重要性的认识。实践团还邀请了当地农户分享小岗村发展历程。农户结合亲身经历,系统梳理了小岗村从“大包干”改革破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脉络。学子们认真记录农桑故事,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构建起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情感联结,为后续开展乡村服务积累了鲜活素材。


此次小岗村之行,对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暑期实践。从开班式上聆听的精神解读,到纪念馆里触摸的历史温度;从责任田中流下的汗水,到企业车间里见证的发展活力;从明光、凤阳调研中发现的多元路径,到成果汇报时凝聚的思考结晶,每一个瞬间都在深化着他们对小岗精神的理解。曾经停留在书本上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如今已成为刻在心里的信念——它是1978年红手印里的勇气,是沈浩书记笔记本里的赤诚,是当代小岗人稻田画里的创意,更是青年学子脚下正在延伸的道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成员们将以更坚定的步伐回归校园、走向社会,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答卷。